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兼建筑
主創設計師:陳培新
茶院位于北京草場北巷24號,這是一次關于城市改造更新設計實踐,被稱為“四合院更新的微介入”。設計師以連接城市文脈,結合新的使用群體和功能,探索用較小動作,較低成本的建造,實現四合院微更新的一次嘗試。
庭院 ©金偉琦
總圖
城市文脈
本項目位于草場北巷,毗鄰鐘鼓樓——作為該區域的標志性建筑,其傳統古建筑的氣場影響著場地周邊的氛圍。上百年來鐘鼓樓用晨鐘暮鼓為城市報時,如今鐘鼓雖不再響起,卻留下了場地關于“時間”的場所記憶。鐘鼓樓廣場幾乎是到達本次項目基地的必經之地,一路走來,市井嘈雜的胡同在這樣的場域氛圍下,也變得寧靜而有了秩序感。
場地與鐘鼓樓空間關系圖
小院門口 ©陳培新
院內杏樹 ©陳培新
使用群體與功能
在目前北京二環內的城市發展中,人口結構的的變化是推動古城更新的重要因素,新的使用群體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本次項目的委托方犀牛會是一家閩籍互聯網企業。飲茶是福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生活方式決定了茶室在這個空間中的重要性。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塑造不同的空間形態。在這里興造一座茶室是源自生活本身的詩意。
鳥瞰圖 ©陳培新
微介入
改造前,這里是一家即將被棄用的胡同民宿,擁有7間客房,每個房間風格各異,庭院略顯嘈雜,與委托方的需求格格不入。使用功能與需求不相符,而改造預算卻十分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筑師提出通過局部改造(微介入)的策略,在四合院中加入核心功能——茶室,借此改變四合院的整體氛圍。
改造前照片
改造中,只拆除較為破敗狹小的東屋、南北房的兩道隔斷墻及衛生間。置入三個方盒子,一個加于院中,作為茶室;另兩個融入南北兩房,作為開放辦公室與多功能室。其余三個房間,廚房及兩個客房基本保留原有格局:一個客房改為小茶室兼會客室,另一個客房作為員工休息室而整體保留。新加部分嵌入到原有四合院中,新舊保有各自的性格。
設計生成
從露臺看向庭院 ©陳培新
看向多功能室 ©陳培新
茶室生成
茶室設計的思路源于對場地中“時間”的思考。建筑師有意在這里連接杏樹、茶室與太陽,探討“時間”在這個場地中所帶來的變化。樹與茶室相距6米,樹冠半徑正好在5-6米之間,樹高13米。太陽一天的移動使院中的樹影隨之而變:午后樹影開始進入茶室圓窗,并在茶桌上產生粼粼波光,暗調的茶室也由于光線的進入而產生特別的儀式感,在光影游走中,于3-4點之間達到高潮。
茶室與樹一天的光影關系分析圖
院子內一天光影變化 ©陳培新
茶室內下午光影變化 ©陳培新
午后的茶室 ©陳培新
午后的茶室 ©陳培新
午后的茶室 ©陳培新
圓形窗的設置,是對茶室空間虛與實的思考,即充當一個光線的收納器,也是對視線的引導,在透與不透之間,增加院子的空間層次。由外而內,茶室是院中對景;由內而外,茶室是溝通人與自然的媒介。
茶室內部看向院子 ©陳培新
沏茶 ©陳培新
茶室夜景 ©金偉琦
長方形天窗與圓窗 ©陳培新
透過天窗看杏樹 ©陳培新
茶室爆炸軸測圖
興造與材質
新建茶室使用了鋼結構,結構構件外露,強調空間中的線條關系,與原建筑的木結構相呼應。露臺欄桿被縮小了高度,讓飲茶者入座后,隱匿于山墻之下,融于環境之中。雙層茶空間不僅加深了與杏樹的對話,創造了不同的喝茶體驗,還可在露臺上遠眺鐘鼓樓,在空間上又一次與城市產生連接。
天窗 ©陳培新
露臺 ©陳培新
遠眺鐘鼓樓 ©陳培新
庭院青磚立砌,沿東西向排布,內部錯落嵌入條形混凝土,線性的節奏讓狹小的庭院稍顯舒展。青磚與青石延續了新加的灰色調元素,只留出茶室正面的白墻,以接收杏樹的光影。南北房內部屋頂保留了原有的材質,新舊之間通過槽鋁分割開來,一條延續的線條分出上下、新舊的質感。
樹影投上白墻 ©陳培新
新舊之間 ©陳培新
小院新生
整個項目中,建筑師參與到建筑前期策劃,通過微介入的方式使四合院空間適應新的使用需求。新與舊的對話是對建筑現狀的尊重,以此延續城市的良性更新;新加茶室在四合院中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對傳統精神的回應,也是對當下生活的反思。
一層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剖透視圖
項目名稱:茶院·草廠北巷24號改造
設計公司:兼建筑丨Atelier Jian
主案設計:陳培新
項目地點:北京
項目面積:140㎡
主要材料:高強面層水泥自流平、氟碳噴涂鋼板
陳培新,兼建筑(Atelier Jian)創始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多年從事鄉建工作,于2017年創立兼建筑工作室,致力于在當下的生活方式中,探索一種根植于本土的現代性表達,尋找符號與形式之外的東方情感。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