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激情_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_久久亚洲欧美_操欧美老女人

A+廣告

回顧(中) | “橙色之路——荷蘭海歸建筑師/荷蘭建筑聯展”回顧(中篇)

上篇,我們對回顧(上) | “橙色之路——荷蘭海歸建筑師/荷蘭建筑聯展”回顧(上篇)進行了報道,這一篇,我們將繼續聚焦“荷蘭海歸中國建筑師”部分。



(視頻拍攝&剪輯:許志航) 


誠如此次展覽海歸部分的學術召集人朱亦民教授在展覽宣言中所述,“荷蘭建筑對我個人影響很大的一點是對于現代主義和現代性的傳承。荷蘭建筑一直保持著現代主義思想的連續性。在20世紀90年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國際設計會議Indsem(International Design Seminar)上,雷姆·庫哈斯進行了發言,針對荷蘭結構主義的統治地位提出了一個問題:荷蘭的建筑真的是現代的嗎?同樣的,我們中國建筑師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的建筑設計真的具有現代性嗎?與此同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前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



(策展人&學術召集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朱亦民)


執行策展人姚京也在主持展覽開幕式時充滿激情地說道,“建筑師是創造美好、創造思想,創造更有意義未來的一群人,這個使命或者責任對于當下來說尤為重要。你們的設計是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好、可持續、更有溫情,你們展示出的創作的自由、寂靜的歡樂、內在的態度和多元的未來,以及不斷向建筑環境的發問,都是在啟迪并激發我們每個人對社會、文化和自我的思考,并去更好地規劃明天,對當下和未來有益。”



(執行策展人:城市復興2050聯合創始人 姚京)


荷蘭海歸建筑師群展部分參展事務所包括都市可能概念工廠、平介設計、疊舍空間、度向建筑、凡諳設計、超級建筑、殊至建筑、相間建筑、圖岸工作室、方石建筑、全體建筑、大木建筑、坊城設計、普羅建筑、褚冬竹工作室、默思建筑、緹石景觀;所選作品包括了他們在居住、商業、文化、教育、社區、城市更新及鄉村改造等中的思考和實踐,其中包含了思想、文字、圖像,以及建成作品的物質實體。讓我們一起聚焦他們的所思與所做。


(視頻剪輯:劉強)


(攝影:許智航)


 展覽期間,盧森堡駐華大使親臨展覽現場參觀交流,給予高度評價(攝影:許智航)



從“大都會”到大都會(匯)


默思建筑(moss. architects)與三里屯太古里合作,對三里屯太古里S01重裝升級,煥新為i.t blue block,其最終作品呈現在此次展覽中。與那些依賴華麗裝飾和圖案來突顯獨特性的奢侈品牌不同,moss.希望通過這個建筑喚起人們對那些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街頭記憶,同時展現街頭時尚文化中崇尚自然、中性、與眾不同和炫酷特質的一面,使街頭文化、時尚與大眾之間創造充滿活力的對話。受到洛杉磯街頭時尚發源地La Brea大街的啟發,他們將建筑外立面設想成一個多元店鋪的拼貼,運用了低飽和度的自然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和不銹鋼,同時賦予它們不同尺度的肌理以強化材質的表現。堆疊的店鋪櫥窗體量為it. blue block店內的每個品牌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展示舞臺,讓它們能夠獨立地閃耀,同時通過一致的輪廓線保持了外觀的整體性。與此同時,建筑師還利用建筑的表皮創造了一個室內與室外之間約800mm深的過渡空間,為街上的人們提供遮風擋雨的門廊、休息座位和宜人的綠植空間,更加緊密地將建筑與城市空間融合在一起。





 (攝影:許智航)


坊城設計(FCHA)主持的深圳龍崗2號天橋公園也在此次展覽中呈現。它是坊城對于龍崗中心區8條人行天橋的建筑設計以及景觀設計之一。作為橋上空間,除了滿足天橋通行的功能以外,橋上還要具有豐富的景觀設計內容。在這個項目中,坊城所思考的問題是:基于“三網融合”的契機,如何讓這些通過性的空間變得有溫度,讓這些空間與城市有更多的互動,讓人們在城市忙碌生活中慢下腳步,去感受城市和自然的魅力,簡而言之,是否存在一個可能,將這些空間由通過性的空間變為目的性的空間。于是,設計通過人流、視線、風光、使用功能需求等一系列分析得出二號連廊的規劃結構與布局,以“漂浮群島”的概念進行景觀深化,營造出“人流似水,分行成島”的格局?;陬A測的人流的最短常用路徑將橋面空間進行分隔,從而形成的不同大小形狀的島狀空間,置入各種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動內容。設計在滿足天橋作為通行基本需求的同時,擴展了橋面空間的可能性,盡量讓傳統意義上城市中的天橋變為趣味盎然的公園。





(攝影:許智航)


蘇州灣體育公園休閑配套Lim Cafe是平介設計在此次聯展中展示的項目之一,回應對于一座新城來說,如何植入與大眾緊密相關的配套建筑,并通過這一配套建筑創造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去表達所在城市的調性、人文關懷,以及對發展的態度和定位。平介設計對公園內的一處木質剪力墻結構的配套用房進行了設計改造,使之成為一處咖啡店。形體的設計基于原有木制建筑的結構,錯落穿插的體塊生成了豐富的內部空間。白色的穿孔板與大面積的落地玻璃也被運用于設計中,形成了對內和對外兩個不同的立面,一面朝向太湖,反射的效果令這個體量不大的建筑充分融入周圍環境,讓建筑映射人和城市的表情;一面朝向球場形成庭院,同時與公園以及場地建立緊密的關系。






改造與再造


方石建筑(Monolith Architects)為本次聯展帶來的洛奇溪民宿酒店項目,坐落在天津薊縣郭家溝村落的中心。方石建筑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現有條件,對原有建筑主體結構及材質進行了保留甚至凸顯,在此基礎上,置入了鋼結構白色方盒子、玻璃幕墻、木格柵等現代材質及形體,以實現新與舊之間的平衡與融合。鳥瞰視角下的秩序感和拼貼感,尤為可以看出新舊關系之間的對話。在公共空間中,方石對廣場及入口做了三重處理:其一,引入靜水面,形成不同親水方式,激活廣場的公共活動性;其二,主立面采用新舊材質形成層次豐富的拼貼效果;其三,將主入口處理成一個空間以及框景器,供人茶歇休息及提供引入性。中庭是一個雙重屬性的空間。當茶室和主入口的門關閉的時候,它是一個可舉辦各種活動的內院;當門打開時,它是入口廣場的內向延伸。后山以景觀處理為主,這里有一個供人休息觀景的露臺,還有枯山水景觀作為露臺和自然山色間的過渡,對自然景觀給予還原保留。





(方石建筑另一參展項目:拾間宿民宿)


(攝影:許智航)


緹石景觀設計事務所此次所展示的751D·PARK動力廣場景觀改造,提取與熱力相關的運煤火車、鐵軌,以及熱力管等元素,進行再創造和運用,延續場地的記憶。廣場中心既是活動場地,也是景觀節點。以方和圓的完形作為景觀語言表達。初始的“方”是材料的最初形態,經過加工、分解、細化,提取;建筑中拱門的形式,加入“圓”的語言,作為新的介入?;谠O計,他們非常注重對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在道路和硬質景觀鋪裝中,采用中景橙石的大板塊、整體性的現澆藝術混凝土鋪裝體系,通過精心的設計,形成地面板塊間錯落有致、靈動變化的節奏感,同時又延展到坐凳、矮墻、臺階、構筑物等,使景觀完整連貫,與更新改造后的751動力廣場的整體建筑風格、色彩,以及充滿動感的時尚氣息相互融合、呼應,渾然一體,彰顯簡潔、大氣的時代氣息;又在細節中加入玻璃等閃光骨料,給人以精致的視覺享受。與此同時,以金屬線條的形式在地面嵌入抽像提取的廠區天際線,更加讓人印象深刻,從而不斷喚起人們對場地的記憶。






 (攝影:許智航)


來自褚冬竹工作室設計的重慶縉云山生態文明教育展示館不僅獲得了2022年第42屆世界建筑社群網大獎(WA Awards)和2023國際建筑獎(IAA),更是非常嚴謹地探索修復與再生的重要典范。它是在其所處場地——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整治過程中,在違規建筑拆除后的空地上新建而成的,由此形成集教育、科普、展示為一體的沉浸式學習基地。在全面拆除違建、生態修復的總方向下,生態展示館成了保護核心區中唯一的新增公共建筑。面對過去的人為創痕,設計須在敏感的生態邏輯和嚴格的審批程序下進行修復與再生。對此,建筑師首先確立的基本定位是——建筑需以“家宅”而非“殿堂”(即親和而非威崇)之立場與綠水青山共生。這個定位不僅是關于建筑本身的操作方式,更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鳴和致敬。設計將形式語匯與中國文字相關聯。立面原型取意家宅的同時,也緊扣甲骨文“山”字的書寫方式,以三角形態增補至原場地凹陷之處,與兩側山體共同形成高低跌宕的“山”形組合,以謙遜、友好的方式縫補原場地留下的生態創痕,最大限度保護和適應現狀地形、一草一木,充分尊重場地文脈。在這個邏輯中,空間本身的意義已不僅是最終呈現的形式語言,更是錨固立場的關鍵所在。 





(攝影:許智航)


從場所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大木建筑(DAMU Design)的參展項目Our Times Here復合型共享空間(原Ideapod北京朗園聯合辦公空間),營造了繁華都市中的一方綠洲。城市中所缺失的部分,恰是他們在空間設計中所要彌補和創造的主題。由此,建筑師將城市微縮,將自然放大,將不同形態、不同性格的公共空間延展相連,讓人們用自己的故事講述有限空間里因人因時而異的場所精神。在這個mini都市中,大臺階成為“城市廣場”,畫廊咖啡廳成為頭腦風暴的公共社區,電話亭外可能就是“英倫街道”,自然樹和綠植墻儼然“城市森林”……所有一切都是為人服務,為人賦能的,這里已不限于為人們提供獨一無二的辦公空間,不限于將都市的多元化體驗濃縮在1600㎡的室內空間里,更多的是成為一個不斷促使使用者發現、體會都市內在美的空間載體。





(攝影:許智航)


另一“厚墻”項目雖然是大木建筑早期項目,但所秉持的人文關懷始終是很有價值和值得推崇的。這個項目小到只有一面墻,經過創新的設計,新的立體外墻融合了公共與私人空間,并用新的結構覆蓋住空調箱和其他設施,同時加入多元生動、因地制宜的新功能。




展覽中,相間建筑(Interarch)設計的曲江第二小學第一分校,展示出“山谷書院”的風采,外觀設計采用四層U形布置,逐層退遞,面向南三環形成“山谷狀”的半圍合式空間,形態似谷狀環抱,由此得名“山谷書院”?;诖?,教學樓局部架空設計,弱化建筑圍合帶來的局部壓迫感,使通透性提升。學校操場位于教學樓北側,將最好的日照條件讓給教學樓,同時為操場預留出更多空間,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戶外活動環境。





(攝影:許智航) 


共享互聯


超級建筑(MAT Office)所展示的北京遠洋新干線We+聯合辦公空間、北京朝陽勁松街道大郊亭社區“大家庭”居民活動中心等項目,體現事務所始終將建筑作為連接人與城市的媒介,探索在中國的城市化減速過程中對“共同使用”這一社會性命題的多樣化建筑解決方式和新的建筑類型。We+從該聯合辦公空間的類型、模式需求方面與業主進行探討,從而得出了一個靈活多變的共享空間模式?!按蠹彝ァ本用窕顒又行纳壐脑熘笆巧鐓^內的一個地下閑置空間,社區希望通過對此地下空間的改造,創造一個供居民交往和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對于建筑師而言,這是一次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它要求建筑師在設計之初就要與各式各樣的空間使用者們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通過建立一個清晰的空間邏輯來平衡和協調多方訴求。MAT在其項目中始終關注“公共性”和“開放性”、“個體”和“群體”的討論,回應城市現狀和文化記憶,尋找如何在一個動態的城市環境和居住人群中創造一個“即時”、“便捷”又有歸屬感的生活社區。







 (攝影:許智航)


普羅建筑(Office PROJECT)展示的深圳云端學校項目同樣讓人難忘,它所探索的是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和社區紐帶同時兼顧的屬性,如何成為當代城市共同價值的空間化承載。在中國高密度的大都市中,如何設計一所更加“高效”、“自然“、“互動”與“啟發”的高密度學校,是普羅建筑近兩年的一個重要課題。深圳云端學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一個重要案例,在幾十家單位中,普羅的方案脫穎而出,最終中選,將對下一個“云端教育時代”的學校如何應對高密度的問題,做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解答。通過“之”字形的布局將學校緊湊的空間與城市進行連接,同時,通過“云端智谷”與“云端平臺”,將高密度的學校垂直層面上構筑多樣的自然鏈接系統,使孩子們得到最大的活動空間以及高效的學習體驗。在這樣一座學習的城市里,“舞臺盒子”,“穿梭圖書館”,“四方環廊”,“蛋形劇場”,“云端教室”,“自由峽谷”,“天空跑道”,“階梯綠臺”等有趣有料的場所互相交織,使學校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場所。





(攝影:許智航)


 (普羅建筑的另一參展作品:通州新潞運河創意區和運河美術館)


全體建筑(Atelier ALL)對于所展示的耍園·成都錦城綠道森林劇場給出的設計策略,是用一條路徑串聯游客中心、實驗劇場和音樂廳三個單體建筑,創造一處容納成都日常生活,讓人耍樂的場所。設計提出了“自然即劇場”的思路。三座建筑環繞場地中央,當人爬上屋頂,整個綠道將變成一個天然劇場,市民可以在此欣賞大自然和城市的“演出”。全體建筑的該方案獲得國際競賽一等獎,目前在施工圖深化之中,預計于年底開始建設。






在/再鄉村


展覽中疊舍空間(MIX SPACE)設計的濟南大溪地農莊會所展示了中國傳統村落自由天際線的特征,設計的原始構思是把它想象成從大地中生長出來的房子,成為大地自然景觀的一部分。各種功能房間根據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區別和等級采用不規則的方式排布組合,借鑒了中國民居鄰里之間自然組合而非整齊劃一的空間品性,意圖表現建筑有機生長的狀態。室外局部的檐下灰空間和類似窄巷的連接方式,也是對民居交通空間和休閑文化的一種借鑒。手工的制作感同樣是設計的主旨之一,包括大面積自然片巖的人工砌筑、所有門窗的現場焊接卯榫打磨等。材料的選擇致力于表現材質的肌理和真實性,如白鐵皮、麥秸板、普通紅磚、清水混凝土等。銹蝕鋼板表面顏色隨時間變化,賦予出建筑一種成長性和生命感。這些在鄉村易見的廉價建筑材料更易表現出鄉土建構的清晰性。





凡諳設計(FUN)為展覽帶來的西井峪村改造項目是一次綜合的鄉村設計實踐,包括拾磨咖啡書店及鄉村閱讀中心、躍進廣場燈光改造、西井峪村西AAA級旅游公共衛生間,以及原鄉井峪度假山居精品民宿四個單體項目。建筑師建立了泰森多邊形(Voronoi)的規則,將院落里的樹作為基點,由此生成網格,不僅將樹木保留下來,而且形成設計的核心,也即利用泰森多邊形做屋面的分割和找坡成為雨水排出最快的方式,由此形成雨水收集系統。從數學角度,它們成了鄉村建設的起點。不僅如此,建筑師還利用數學規律簡化了實現的復雜性,畫上網格,村民自然就知道石頭應該往哪里放。同樣是數學的方式,廣場的照明設計采用三叉鋼索拉力結構,在節點處懸掛燈體,形成頂光照明,由于三叉節點受拉時為平面,因此非常容易安裝和建造,村民首次操作僅用時3天就搭建完成,建筑師遠程微信指導,效率極高,且造價很低。燈光照明系統給廣場提供了不同亮度區域,以適應不同的活動需要。






(凡諳設計另一參展項目:智慧山社區藝術裝置)


殊至建筑(Hypersity)所呈現的參展項目——雪山下的碉房—西藏嘎瑪溪卡民宿,地處念青唐古拉東端的尼屋鄉。建筑師所要破解的是本土新建民居中呈現的均質化趨勢、附著在原先特色鮮明的地域建筑上的現代建筑元素,以及傳統民居被廉價、標準化的建造方式,和其被表面涂裝的當地文化符號所取代等弊端和現實問題?;诖耍绾卧诰勐渖鷳B中建造新藏式建筑,設計需要回應如何在新與舊、傳統與當代、手工與工業之間找到某種平衡。殊至建筑給出了其設計策略:首先,嘎瑪溪卡的建筑形體學習并順應了尼屋當地的5o收分墻的傳統,用現澆混凝土方式進行剪力墻結構方式的砌筑。其次,結合保溫和耐候性較高的鋁鎂錳板坡屋頂形式,回應藍色彩鋼頂的強勢,紀念逐步被替代的傳統屋頂。再者,創造內外兩個交通系統,進而溝通傳統與現代的生活理念。利用這三個設計概念,新建筑試圖創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感”,以此來回應之前所提出來的三個平衡的問題。建筑一經建成,便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






(殊至建筑的另一參展項目:高海拔的家)



(攝影:許智航)


新余樹蛙自然體驗中心是度向建筑(Monoarchi)參展項目之一,它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一側的仙女湖自然保護區一隅,遠離城市的喧囂,被山丘、樹林、稻田與湖水包裹其中。為了避免建筑體長度對自然環境的壓迫感,建筑的體量如同《白鯨記》中的Moby Dick,龐大的身軀在自然的環境中翻江倒海;隱約可見銀白色的金屬皮膚映射著湖光山色,高低起伏的屋頂亦是對周邊地形地貌的模擬與復刻,借以造型與材料的方式將龐然大物隱匿在自然環境之中,又可開辟一片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的活動空間。這座人造山丘卷曲的鋁鎂錳屋面向西側傾斜到地面,僅在一處向上掀起形成建筑的主入口,無法全窺內部的風貌,也為進入景區營造了類似盲盒的驚喜。在這片自由形態的屋頂之下,覆蓋了信息中心、咖啡、書店、會議及餐飲等功能。鋼結構的骨架支撐了整個建筑的表皮,室內暴露的結構系統配合著呼吸起伏的屋頂造型,戲劇般的空間足以產生皮諾曹在鯨魚腹中的奇幻體驗。






 (度向建筑的另一參展項目:杭州市崇文世紀城實驗學校)


這些大多以80后為主,并以獨立建筑事務所的工作方式開展設計的一群荷蘭海歸建筑師,全部為實踐型選手,格外注重作品的建成,保持個體獨立性和批判性,呈現出以下鮮明的特征(或者說共性的特質),代表了他們對這個時代所作出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值得肯定:


以小見大,知微見著:此次展示的很多項目并非宏大敘事或者大型商業綜合體,而是小型精品化、和環境高度融合,同時體現人文關懷的建筑,一方面回應項目所處場所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在有限條件下創造建筑空間的豐富多樣性,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創造更多的活動空間和功能便利性,提高居住和生活品質。


同時,我們也看到參展項目中涌現出不少近年來中標的城市設計和大型公建項目,代表了年輕建筑事務所在該領域的創造力和受認可度,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對當下社會環境與背景的敏感觀察與深刻反思(而不是純粹的商業復制化模式),以及以普羅建筑等為代表的對新的混合模式、體系如何賦予建筑形式、如何擴展文化性空間的公共價值、如何在互聯網化的城市中快速迭代空間轉化模式,以及如何將個體細微的體驗與宏觀的城市社會性相對接,挖掘中國高密度社會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之建筑學潛力等問題的探索和所呈現的設計策略。


學校建筑作為近幾年日漸發展的領域,亦成為很多建筑事務所的工作重點。此次展覽中,坊城、全體、相間、度向、普羅等事務所都紛紛展現了他們近幾年建成的學校建筑作品,除了表達學??臻g的立體復合性、對促進學生在活動、交流等方面的交互性,創造更多具有啟發性的空間以外,也探討和展示了在不同城市密度下,學校如何成為社會與城市空間重要的紐帶。


以超級建筑等為代表,積極尋求城市更新背景下,改造的業態、社區等如何激發新的活動,創造公共空間和城市價值;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設計反思如今這個時代建筑師應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參與式設計的可能,以“共享、共創、共治”作為建筑師能夠借用空間設計實現社會價值的所在。


所有的參展事務所都表現為用研究指導實踐,更以解決問題作為導向,通過設計去積極回應并解決所面對問題,亦或化解問題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同時,將社會性的議題置于設計的前端,通過設計包容社會性議題,特別是關注和用設計回應有關民生和社會福祉的問題,并探索設計的價值。其中,以大木建筑為代表,通過空間激發人和人的鏈接以及“集體”精神的延續,并思考城市精神在微觀角度的投射和今后人們共同生活的基礎。


殊至、度向、方石、疊舍、凡諳等建筑事務所通過他們一系列的鄉村實踐項目,展現出因地制宜、關注文脈,并通過一些方式讓村民利用鄉村本來的方式去改造房屋,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和潛力。


以緹石景觀設計事務所為代表,在此次展覽中展現了通過主題性景觀設計以及和材料、工藝充分結合,以喚起場所記憶并為城市空間創造活力和美學氣質的潛能與能量。其中,他們所應用的現澆藝術混凝土硬質景觀系統代表了城市在生態可持續和藝術化雙向并存的發展方向。


超越建筑本體,通過其他視角再去審視設計,這在都市可能概念工場(IFUP)的張為平身上表現尤為突出,他通過電影的方式,表達對建筑中人與空間、構圖與比例、形體與光影等的探索,以及實體建筑中所無法表現的超現實的場景,并結合人物非日常的表演方式,最終實現了一種特別的“建筑師造夢”。




豐富的個體表達,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次頗具意味的整體呈現,它們在“橙色之路”為背景的渲染下,洋溢著溫暖、活力、創造力,更充滿了對人文關懷、社會價值的充分理解和表達。他們是發光的,讓我們,向光而行!


通過此次展覽帶來的階段性的回望,共同思考設計和建筑在塑造生活和社會方面的價值,并對我們建筑環境的未來發問。最終,設計作為人類文化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們的抱負、價值觀和不斷演進的需求,以深刻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體驗與生存環境。



文:姚京(Helen)

項目圖片:由各事務所提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