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以北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三位合伙人金波安、李泓臻、羅霜華在讀書時期便對設計有著同樣的熱情和志趣。在各自工作多年后,帶著對設計的敬畏之心,決定合力參與到空間、產品、視覺等諸多實踐中。工作室的創立讓我們依然堅信開放實驗和理性分析所碰撞出的有趣能量,我們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力求每個作品都帶著應有的溫度和質感。我們也持續對城市、對土地、對日常生活的精神場域投入應有的觀察和研究。設計始終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藝術,我們所有的技藝和思考最終在一次次實踐中滲透、顯現、凝固。
項目位于北京中央別墅區一幢疊墅建筑的下疊空間,業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從事電影制片工作的男主人崔先生,希望這個房子不僅僅是舒適的生活居所,更是能夠容納天馬行空的“生活片場”。
因此,設計師首先考慮的是,通過對現有場地進行合理改造,搭建出偶然與想象間的“轉場”舞臺,使屋主們的生活故事與情節情緒,自然輕盈地銜接并呈現。
原始空間分為地上2層和地下1層,其中地下空間層高5米。通過一道樓梯貫穿上下,各層之間平行獨立,又相對封閉。地下僅有朝南的一排天窗提供采光,空氣流通也相當受限。經過現場勘查,及與業主深入討論后,設計師提出“打開”一樓地面的想法,連通地上地下,強化空間的縱向延展,并引入更多的光線到地下,旨在充分調動空間“流動”與“延伸”的可能性。
“打開”的動作看似減少了使用面積,實際卻營造了耳目一新的空間體驗。樓梯從原樓梯井中被部分移出,建筑內部的空間被巧妙地“切割”, 上行至二樓與下行至地下的路徑被分開,空間的功能布局和活動流線得以重新靈活規劃。
開闊的樓梯視野帶來近8米的視覺挑高,多變的視角轉換,引導屋主跳脫平面空間的活動習慣。這樣的手法不僅提升了住宅內部的交叉通風,也將更多自然光線迎至地下,營造出優良的采光和通風環境,有效避免地下潮濕陰暗等常見問題。新的空間層次被營造,妙趣橫生。
從地庫進入地下,來到家中最主要的日常入口,一面如同“脊骨”般貫通空間的大理石墻,由地下一路而上,引導著人們的視線向上延伸,仿佛擁有生長的力量,如時光連綿流轉。考慮到原始場地的地下空間層高充足,設計師新建了一個夾層,規劃出可以接收天光的客房。將折疊門打開,則與夾層的多功能區相連接,拓展了體驗上的維度,形成開放的地下空間。這里不僅可以作為孩子們的游樂區,也能成為聚會和各類活動的理想場所,煥發生機。
客廳、餐廳、廚房等起居功能布局在一層,滿足屋主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門廳向外,半開放的玻璃走廊,連接室內外的同時,又模糊了不同功能空間的邊界。沿樓梯而上,則是相對私密獨立、舒適安靜的休憩空間,家庭成員的幾間臥室與衣帽間被布置于此。
項目整體色調溫暖,搭配沉穩而淡雅的原木,保留自然紋理的象牙白洞石和未經修飾的石灰巖,賦予空間天然的和煦與質感。大膽的色彩、藝術品、家具配飾自然融入空間之中,屋主人崔先生收藏的近50把不同式樣的椅子在這里也不會顯得突兀。一個房子不僅僅是天花、墻體與地面,適宜的空間設計更關乎空氣,光照,動線以及比例。光影和色彩的自在徜徉,打破了空間的靜止,帶來“轉場“般別具一格的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