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擁有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乙級資質及“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筑、室內以及軟裝陳設的一體化設計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筑類別)唯一金質獎、連續六年蟬聯美國室內設計雜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獎、英國第25屆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暨年鑒封面作品得主、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WIN Awards 英國《世界室內新聞》雜志大獎金獎、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金獎、GADA 全球建筑設計大獎金獎等。
編輯:sally
項目名稱:越秀·天河·和樾府140C樣板間
室內設計/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所以,他有那種大悲傷
永遠也不能真正說出
只是走在城市,就像走在鄉村
悲傷,就像夾在書中的花
裝在罐子里的植物
……
——佩索阿《我將宇宙隨身攜帶》
對現代家庭而言,一日三餐、四季陪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生活的熱情,感受生命的律動,允許一只手去觸碰時間,另一只手去靠近自然。理想的生活,從來都是一種實踐。
01/ 探索,內與外的世界
南方的風
黝黑,灼熱/浸透橘樹花的香氣
匿吹拂過我的肌膚
帶來閃光注視的
種子
——洛爾迦《死于黎明》
加斯東·巴什拉說:“家是我們在世界的一角,是我們最初的宇宙。”建構一個家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建構一個與自己有關的小世界,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維度上,既向內,也向外。
人間煙火、親子時光、閱讀、品茗、會友,空間應場景需求而變換著姿態。自然以最親和的方式被邀請進來,帶來生命的歡喜與悸動。不論生態缸,還是陽臺內花園,都仿若一棵種子落入日常,暗示著成長與探索的雙重意義。
02/ 釋放,舒展的可能性
我的感官在旅行
幾乎甩我于身后
而我的聲音,迸發自
風的喉嚨
樹木是話語
光在書寫距離
——阿多尼斯《我的焦慮是一束火花》
將原有的封閉式廚房打開,延展整個客餐廳在視覺上的縱深關系,形成一個延續性整體,并在區域功能的逐漸變化中,產生一種由緊向松疏導的空間秩序。
客廳是家庭情感鏈接的場域,是日常生活品質感的來源。
擴大客廳邊界,將其中一個臥室與陽臺納入客廳,大大提升空間多元場景靈活性同時,也從結構上釋放了生活的從容感,將舒適度與豐富性植入生活的邏輯底層。
03/ 呼吸,木質調的沉醉
橫在砂山腳下的,漂來的木頭
我環顧著四周
試著對它說些話
——石川啄木《短歌》
主臥的氣質謙遜而優雅,當代的極簡線條里,隱隱透露出幾許復古的藝術趣味。木質調的芬芳,以另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安撫著駁雜的心緒。尤其在結束一日的疲勞工作后,一種沁入心脾的復蘇感在這里得到回應。
顏色、材質、光線恰如其分地調和著空間的氛圍。深色夯實致密,穩定著空間的情緒;淺色素潔淡雅,大面積地延伸著,帶來深長而均勻的呼吸感;陽光于左右兩側玻璃窗照射進來,百葉窗的影子里,仿佛也充滿了隱秘的流動的力量。
04/ 呵護,具體的喜與愛
這棵橄欖樹,它的力量
偏愛干燥的石頭
——伊夫·伯納富瓦《杜弗的動與靜》
所有的臥室,最終都要回歸個體的意義層面,那是家宅的特殊之地,私秘與生動兼具。個人的氣質在這里投射,個人的習性在這里凸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在這里最為濃郁。
對個體的呵護,始于細節,終于尊重。正因為如此,臥室才有了人格化的可能。老人房的溫厚、穩健與質樸,孩子房的活潑、天真與跳躍,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氣質。然而,最重要的是,在這種差異之間,愛悄悄流淌。
項目名稱:越秀·天河·和樾府140C樣板間
室內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彭征
主案設計:黃清華、丁淇
項目業主:越秀地產廣州區域公司
項目地點:廣東 廣州
設計時間:2023.09
竣工時間:2024.01
設計面積:144㎡
項目攝影:廣州大象攝影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擁有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乙級資質及“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筑、室內以及軟裝陳設的一體化設計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筑類別)唯一金質獎、連續六年蟬聯美國室內設計雜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獎、英國第25屆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暨年鑒封面作品得主、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WIN Awards 英國《世界室內新聞》雜志大獎金獎、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金獎、GADA 全球建筑設計大獎金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于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于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彭征
共生形態(C&C DESIGN)創始人、設計總監,高級室內建筑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畢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客座講師、實踐導師。
彭征先生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設計,思考和踐行“共生”的設計哲學,從事建筑、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筑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
代表作品包括珠海星河糖廠文化博物館、河源保利星空小鎮、南昆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時代中國總部、美的地產企業總部、貴陽美的·1958時光里、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風動紅棉”等。
作品曾獲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筑類別)唯一金質獎。連續六年蟬聯美國室內設計雜志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金獎、英國第25屆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暨年鑒封面作品得主,Andrew Martin全球TOP100優秀設計師得主、2008-2023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大獎獲得者、2018-2020及2022年金騰獎金獎獲得者、2022 WIN Awards 英國《世界室內新聞》雜志大獎金獎獲得者。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