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都藏在魔鬼里。把“細節”放到建筑上理解,就是大家常說的“作品完成度”。
造新建筑,可以用更先進的工藝、更昂貴的材料;但是放到改造項目上,物理空間和原有結構的限制往往很大, “技術實現”對于項目成敗至關重要。
今天,我們就從「上海靜安柒彩里」說開去,從平時看不到的背面,從對層高、消防、設備等等的優化,去理解設計背后的“技術實現”。近幾年,很多老牌商場,像上海的八佰伴、太平洋百貨、巴黎春天等緊追消費升級趨勢,進行了新一輪改造,但改造難度和投入都很高。
上海靜安柒彩里(原中華商城)改造項目獲得了今年金盤獎上海賽區最佳城市更新類第一名,是綠地集團開發,三益中國參與改造設計深化的城市更新項目。對原建筑的內部空間和業態功能進行重新改造,激活城市中心區域的存量空間。
從百貨改造成mall最困難的是什么?有過此類項目經驗的人會告訴你,是層高。曾經相對低矮的百貨樓要想搖身變成重新進入年輕人打卡榜單里的綜合購物廣場,層高是擺在面前一個最嚴酷和棘手的難題。
進入存量時代后,許多改造項目也在思考如何讓層高“長高”。由于項目要直面附近商場的競爭,業態定位要更加復合跟靈活,除了商場功能,還要做出滿足秀場、創意零售和共享辦公的空間。在較為低矮的空間內,即使面積足夠,空間的張力也難以充分釋放,一些對層高有要求的展覽和表演活動也很難開展。
新開的商業中心層高往往都達到了5m往上,而中華商城的原始層高只有區區4.2m,這跟改造所要達到的訴求完全不匹配。所以我們的技術團隊著重需要考量的是如何壓縮結構和設備的綜合使用空間,以實現更多的凈高。中華商城建造之初選用的1998年版防火規范早已過時。為了滿足現行的國標規范要求,中庭的建筑防火卷簾盒由預留的900mm安裝空間改為1300mm。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沿用最初的管線排布,中庭走道吊頂只能做到2.7m。這個數字對于商業體驗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從哪里去偷來30公分,滿足吊頂高度至少3m的高度呢?三益機電專業設計師綜合協調管線排布與走向,最后經BIM設計,改變了占據豎向空間最大的藍色消防排煙風管的走向,從綜合調整為分支管經過后勤區域進入服務范圍,奪回了這魔鬼的30公分。
靜安柒彩里地上8層被定性為高層商業。按新的防火規范進行計算,在原來兩部防煙樓梯間的基礎上,要再新增四部疏散防煙樓梯間,且需要在首層直接對外疏散。
這個問題的難點在于,中華商城與相鄰兩棟塔樓(吉臣酒店和藍朝部落公寓)有著相互咬接的平面關系,即每層的租賃分割線并不在上下同一個位置對應,平面現狀不規則。但新增的樓梯間既要落位在1-8層能對應起來的位置,且要能首層直接對外。同時,為了成就商鋪的延續性,樓梯間不能位于平面中心,更不能是首層靠外墻的位置,畢竟這些都是商業最佳區域。
最終,考慮到商場進深方向偏厚,我們選擇在在商業進深盡端的最西和最南部橫豎集中設置了四部疏散樓梯間,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利用原有樓梯間的情況下,新增的四部消防疏散樓梯,在一層結合原有樓梯間新開出一條疏散走道直接對外;在三層則是結合商業餐飲的后場通道布置。這種全局觀下的消防落位不僅預留出商業價值最大的區域,也保證了商場內店鋪的整體連續性。
另外,為了減少4.2米的原始層高不足可能產生的壓抑感,店鋪采用了開放式的中島設計,保證了視線通暢,也節約了交通面積,從而提高了得鋪率。
在深化設計中,如何隱藏設備也是一項技術活。對于改造項目來說,需要根據新的機電設計,對可能產生的噪聲、氣流以及對美觀的影響采取措施。
項目裙房屋頂是舊有公寓、酒店與新改造部分的商場共用。為避免屋頂綠化被破壞,引發糾紛,我們將餐飲排煙風機及管道集中布置在無綠化地帶,跟冷卻循環管走向平行。
屋面機電設備布置
隱藏在竹林后的排煙風機/屋頂消防水箱
以“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為發展理念,愚園路愚巷的變身將原本破敗不堪的簡陋老房子重塑成了一個跨界的生活美學街區。在這里,不僅有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意店鋪、悠游閑適的美食酒廊,更能在廣闊的綠地草坪上做各種天馬行空的藝術項目。
草坪邊上沿街的一棟小洋房現在被改造成了潮流火鍋店。經過綜合分析,東北角是設置廚房的最佳位置,正好東北角屋面也有一個煙囪。不過原來的屋面煙囪只是造型,實際沒有排油煙的功能,也無法打通在原有屋面開洞。
本項目原始結構復雜,無法通過傳統的混凝土或者鋼木結構來做出立面造型和細部效果。所以,本項目外墻采用輕質材料整體外掛,既不破壞原結構,又保證建筑效果。
原結構至少經過一次加層、一次改造和三次擴建,時間跨度大,年久失修破損嚴重。這對于建筑技術團隊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經過反復溝通協調,最終給出了一套經濟又適用的結構解決方案。
首先,內襯鋼框架托換技術實現加固改造一箭雙雕,以開間為單元設置鋼結構框架,托起各層樓板后,再根據需要拆除砌體墻;另外,鋼結構夾層依托下部框架升起,采用花紋鋼板上覆混凝土結構,自重輕且無振動隔聲好。城市更新是對城市生活的深度理解。簡約和漂亮背后,是對一套完整設計體系的反復思考和打磨。
奪回魔鬼的30公分,表面上只是技術上的一點點優化,但卻能給前端設計、后期運營帶來積極正面的綜合效應。落地過程也體現了對項目整體需求的理解。
好的建筑改造,一定是技術、設計、運營的共同實現,三益中國也有實力將這套理念和經驗,落實到未來更多的項目中。
熱點閱讀:
于昭新作 | 華潤南京藝術灣中心
CROX闊合 | 懸歌——溧陽博物館